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b51180100dk2w.html

沈志华

(2009年5月30日)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朝鲜战争全面的学术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着手进行的。这是因为前苏联有关这方面的档案是在1993年解密,而中国方面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陆续公之于众,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朝鲜战争停战到冷战结束的40年间,反映这场战争的书籍林林总总,由于档案资料的缺乏,使得各方只能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去解释、去理解,内容基本局限于政治宣传,谈不上学术研究。随着中苏朝、美韩档案的逐渐公布和资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有关朝鲜战争的全貌变得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我查阅了几乎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自信对这方面的情况把握得比较全面细致。至于对这场战争的解释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看法肯定会有所不同。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

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起因源自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与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采取的半岛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的时候,各大国设想的太平洋战争应该这样结束:由美国人全歼太平洋地区和日本本土的日军,由苏联对付驻扎在中国东三省的关东军,由中国军队歼灭除东三省以外驻扎在中国大陆的其它日军,会议对各国军事行动区域大体作了上述划分。但究竟由谁来解决朝鲜半岛的日军问题,会议没有提及。另外,在行政区划上,朝鲜已被日本列为日本版图的一个行省,而朝鲜半岛上的日军又隶属于驻扎在东三省的关东军,于是,在朝鲜半岛出现了行动空白和模糊区域,这就为以后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等两个事件迫使日本最终投降。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凭借着距离较近的地缘优势,很快进入朝鲜半岛,这引起了美国人的高度警觉和强烈反应。此前,美国从没有过在朝鲜半岛驻军的意图和打算。在苏联红军抵近汉城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急忙致信斯大林,说我们也要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这样好不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家一人一半。实际上,这个提议构思的匆忙而粗糙,是在致信的头天晚上,由美军参谋部的几个参谋拿着地图向杜鲁门划一划,杜鲁门就将该提议递交给了斯大林。依照他们的想法,苏联红军已经到达三八线(北纬38度线),而美国军队还在冲绳,距离半岛还有几百海哩,在这个时候提出以三八线为界,斯大林绝对不会接受,估计他可能会提出一些谈判条件,为苏联争取更大的利益,比如三七线、三六线,甚至将汉江以北的地区都给他,这样苏联方面才可能接受。但出人意料,斯大林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在收到致信的第二天就给杜鲁门回信,说同意。这个消息传来,使美国国防部感到非常惊讶,都认为斯大林脑子出了问题,这事明摆着是让他来讨价还价的。事实上,斯大林非常精明,他在信的最后写了一句话,他说,以三八线为界的建议我接受,但是这个三八线应该继续延长。将三八线延长意味着什么?就是三八线往东延长,就把日本的北海道划到三八线以北。他的想法是,我让你在朝鲜半岛登陆,你让我在日本本土登陆。杜鲁门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于是他就给斯大林回了信,说你的想法不错,但这事我管不了,你要征询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意见。结果,斯大林找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坚决表示反对,斯大林又说,我的命令已经下达,怎么办?麦克阿瑟答复,苏联敢有一兵一卒登陆日本本土,我就把苏联派驻远东委员会的全部委员都撤掉。斯大林吃了哑巴亏,就将军队撤回了三八线。

从战后有关斯大林维护国家安全战略设想来分析,斯大林最初有与美国合作的意愿,苏美双方都不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个判断同以往,特别是同当今美国学术界主流思想大相径庭。美国学术界认为,正是战后前苏联采取不断扩张的全球战略,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对抗,直接导致了冷战的发生。对此,我认为没有任何根据。有关内容,我将在撰写的下一本书中进行阐述。

朝鲜原本是个独立国家,后来被日本吞并,日本战败,它又将恢复独立国家的面目。但美苏两国认为,战后各民族寻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朝鲜既没有政府,又缺乏选举的经验,因此,雅尔塔会议决定,对朝鲜实施托管。这样,朝鲜就成为一个由联合国托管的单位。那么由谁管理呢?美国、苏联、中国还是英国?英国不行,英国在二战期间被炸得七零八落,战后重建工作繁重,而且遥望万里、远隔重洋;中国也不行,此时蒋介石的军队深处后方,在国内与共产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最终,这副担子落在美苏两国的身上。1946年,美苏共同筹备成立的朝鲜问题联合委员会正式启动运转,到1947年,共召开了三次会议,期间没有就朝鲜问题达成一致,其原因来自朝鲜内部。按照美苏及其联合委员会的最初设想,三八线只是一个受降的分界线,不是一个政治分界线,朝鲜应该是统一的,要搞统一选举,要重建一个政府,南北朝鲜应当各自推选一个政治精英参与竞选。人选的标准,当然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方面趋同为好。在北朝鲜,斯大林支持曹晚植(曹晚植(1883年2月1日-1950年10月15日),号古堂(고당),韩国独立运动家――编者注)。曹晚植不是共产党人,他的政治风格有点像孙中山。1945年12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曹晚植主张,朝鲜有能力管理朝鲜自身的事务,坚决反对托管。会后,这个人消失了,至今杳无音信。下一个人选是金日成,戈夫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上说,这个人有能力又听话。金日成那时在哈巴罗夫斯克,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他所在的抗联一部被日军打败后,跑到苏联。我曾查阅前苏联的档案,上面记载,金日成学习俄语非常快,同志关系融洽,威望很高。这就是北朝鲜方面的情况。

南朝鲜方面,有金久和李承晚两个人物,他们都曾在中国生活过,在中国期间,两派就矛盾重重,派系斗争激烈。后来,李承晚跑到美国,同麦克阿瑟处得特别好,取得了麦克阿瑟的支持,而蒋介石和当时美国在朝鲜的驻军又支持金久。但金久知识分子意识浓厚,遇到什么手法都来的李承晚,最终被杀。上述就是双方一直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的主要原因。

1947年底,冷战爆发,美苏双方不再积极促成统一选举,相反,甚至鼓动各自的傀儡打压对方。到1948年,美苏联合委员会的工作无法继续开展下去。此时,美国认为谈判已无实际意义,就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由联合国成立的朝鲜问题委员会,着手组织朝鲜大选。当金日成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阻止了联合国官员入境。因此,联合国决定,在联合国力所能及的地方举行选举,这就是说,选举工作只在南朝鲜进行。针对联合国的反应,金日成采取的策略是,从南朝鲜邀请一批代表,先行一步,在北朝鲜抢先举行选举,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由此成立,并将首都设在汉城;继而,由联合国组织推选的大韩民国成立。至1948年底,朝鲜半岛最终分裂成为两个国家。

许多人认为,在战后美国一直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事实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在阻止美国势力的增长,彼此是相互的。有关这方面内容,我将在下一本书中予以澄清。

可以肯定地说,苏美双方最初都不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北朝鲜政府刚成立,苏联就在未照会美国的情况下,于1948年底,实施单方面全部撤军。这种境况,使得美国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日军已经投降,苏军已然撤离,美军没有任何理由滞留在朝鲜半岛。因此,美国国防部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李承晚得到这个消息,极力挽留,流露出在美军撤离后对金日成可能组织军事进攻的担忧。最后,经麦克阿瑟同意,美军将撤军时间延迟半年,并帮助李承晚训练了约5万人的部队。

从南北朝鲜情况看,李承晚、金日成都怀揣着统一全国的梦想,而且都有采用军事手段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为此,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取外援的较量。苏军撤离后,最早做出的反应的是金日成,1949年3月,他以签订经济文化协定的公开名义访问了莫斯科。在同斯大林的谈话中,金日成提出个问题,说将来统一了怎么办?我是否应该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半岛统一问题?斯大林回答,绝对不能采取军事行动,你要多搞点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多在舆论上作些文章。同时,要做好军事准备,除非李承晚首先进攻,如果你反击过去,将他打败,这样的统一是可以接受的。斯大林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他从内心深处不愿意直接挑起事端,不想由苏联来承担挑起这场战争冲突的责任。事实就是如此,苏军撤离时,仅给北朝鲜留下巡逻艇、机枪等轻武器,用于维护社会治安,而将飞机、坦克、大型军舰等重型武器全部带走,美国方面亦然。在莫斯科,金日成没有如愿,悻悻返回,后来他又派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金一,悄悄来到中国。时间大概在四月底,那时,毛泽东还没有进北平,住在香山别墅。在香山,金一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他说,受金日成同志委托,我到这里,据我们掌握,解放军东北部队中有很多朝鲜族战士,你们的仗打得也差不多了,人民军缺员严重,能否让他们回去?毛泽东回答,没问题,我们现在有三个由朝鲜族战士充实的整编师,都是林彪四野的部队,他们是164师、166师,分别驻扎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另外一个师随林彪南下,正在打仗。你们可以把东北的两个师先带回去,待中国战事结束,再把那个师带走。你们想运用军事手段,解放南朝鲜,解决统一问题,这个原则没错,我也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现在,我们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等我统一了,再去帮你统一。金一回去,向金日成做了汇报,金日成当然不高兴,不过想来中共讲的也有道理,中国也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十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又给毛泽东拍电报,说你们战事结束,下面该轮到我了。毛泽东看了电报后,感觉很难答复,那是因为四川、云南、广州、台湾、西藏等地尚未收复。于是,毛泽东给斯大林拍发电报,说明了情况,请斯大林出面从中帮助解释。11月5日,斯大林复电,答应金日成的工作由他来做。我曾查看过那个年份11月至12月间的苏联档案,来来往往的大批电报,名义不是斯大林本人,就是外交部、格罗米柯、苏联军事专家和军事顾问的。电报内容大多反映,在三八线附近不断发生军事磨擦和小规模武装冲突的事情。

对于三八线发生的情况,苏联顾问们感觉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他们认为这个仗,今天不打明天打,是早晚的事。我翻阅的几个电文显示,斯大林对三八线经常发生军事摩擦事件感到非常生气。在这里,还不能不提及此前发生的一件事。大约在七月份,美军刚刚撤离的时候,金日成就给斯大林拍电报,提出在瓮津半岛实施作战的计划。打开地图,你可以看到,瓮津位于朝鲜半岛西部探出的一个小角,半岛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三八线以南。金日成的意图是显而易见,投石问路,在此地先打一仗,看看各方的反应,如果美国没有动作,他就可以将部队投放在三八线,一线排开,全线推进,争取在一个星期内攻占南朝鲜。苏联驻朝鲜大使捷科夫看了电报,感到很满意,认为这样做,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就将这个计划报到莫斯科。斯大林在接到电报后,考虑再三,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于9月24日,主持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题会议,并做出否决这个计划的决议,理由是:瓮津作战势必引发一场战争,况且现在也没有做好任何军事斗争准备,希望北朝鲜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宣传,和平统一朝鲜半岛。

金日成非常苦闷。1月17日,朝鲜驻华大使李某即将赴任,金日成摆了一桌酒席为他饯行,同时,邀请了什特科夫等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酒过三巡,金日成大醉,在席间又哭又闹。说毛泽东言而无信,他答应帮我统一,现在他美了,我这没人管,南朝鲜几千万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我去解救,我拿什么解救;他又埋怨起斯大林,说非要等李承晚进攻,我再反击,那要等到什么时候。酒宴散后,什特科夫就给斯大林发了电报,把过程叙述了一遍,最后做出判断,认为金日成抱着打仗的念头不死心,席间大捉大闹,只不过是借酒撒疯,对苏联的做法不便直说而已。1月19日,斯大林收到电报,过了11天,即1月30日,斯大林回电什特科夫:请转告金日成同志,我同意他的作战方案,但要做得非常缜密,不能冒险。通知他来莫斯科,我要亲自同他谈。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斯大林改变态度后最早的一封电报,在此前的一个月他还不是这个态度。

2月2日,斯大林再次电告:前天(1月30日)我说的那个事情非常重要,不得告诉任何人,特别是不要告诉中国同志。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发动战争的计划是毛泽东、金日成、斯大林在莫斯科一同商量决定的。这个判断可以说,是在缺少档案材料基础上作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毛泽东于2月17日离开莫斯科,而金日成到达莫斯科的时间却在4月10日,他们俩不可能相遇,更没有商量的机会。从斯大林电报内容看,斯大林已叮嘱驻朝大使不要向中国同志透露这个信息,我想他也不会同毛泽东商量,以后发生的事情进一步说明,毛泽东对此一无所知。

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返回中国,斯大林随后就告诉什特科夫,可以通知金日成赴俄访问。4月10日,金日成抵达莫斯科,在莫斯科逗留长达半个月之久。期间,他同斯大林到底谈了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只能根据每天斯大林几点到,几点几分有谁进他的办公室,几点几分谁出去的斯大林日志进行推测。那本日志显示,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同金日成仅会谈过一次。我认为主要的大量的工作都是私下进行的,地点可能在斯大林的别墅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的档案文献,当然也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记录加以记载。

现代学者研究历史事实绝大多数把回忆录作为依据来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给金日成当翻译的人叛逃,叛逃后,他写个回忆录,依据回忆录记载和后来的一些电报综合判断,斯大林最为关心的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北朝鲜发动进攻,美国人干涉怎么办?金日成是和朴勇外相一同会见斯大林的。金日成当时说:斯大林同志,我向你保证,我们发动的是一场闪电战,有完全获胜的把握。第一,如果发动突然袭击,美国人来不及做出反应;第二,只要我们一进攻,朝鲜劳动党在南方的20万党员,就会立刻起义,做到里应外合;第三,美军在远东只有四个师的兵力,而且全部驻扎在日本,来不及调动。我们在四天之内就可以攻占汉城,美军未到,战事就已经结束。

斯大林当然并不能仅仅听信金日成的单方说辞,而做出决定。一年前,麦克阿瑟发表了一个公开讲话,宣布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防御,并不包括南朝鲜。而一年后的1月1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在公开场合也发表了同样内容的讲话,艾奇逊是无心的,他针对的是只是中国而非韩国。因此,斯大林认为美国的防御政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另外,苏联截获了美国国防部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美国大使馆、美国侨民全部撤离,只坚守日本海,放弃朝鲜半岛。以上情况,使斯大林坚信美国绝不会武力干涉朝鲜半岛问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毛泽东还不知道斯大林与金日成交谈的内容,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原因在于,二月份,米高扬到西柏坡拜访毛泽东,曾经提到苏联在欧洲设有共产党情报局的事情。毛泽东当时建议,中国革命马上胜利了,这么大一个地方,情报局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参加,不太合适。米高扬随后答复,你们可以组织亚洲情报局,日常工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此,毛泽东很高兴。1949年7月,刘少奇奉毛泽东之命到莫斯科,又向斯大林提及此事,斯大林明确表态,中国共产党是个非常成熟的党,毛泽东同志也很会闹革命,今后你们领导亚洲革命,我们管理欧洲事务,中苏兄弟合作,共同促进世界革命大业。亚洲当时也就有朝鲜、越南、日本,马来西亚也有个共产党,但最为突出的还是朝鲜和越南。既然苏联让中共负责亚洲事务,而现在却私下偷偷摸摸地同金日成商量这样大的事情,不告诉毛泽东,实在说不过去。因此,斯大林嘱咐金日成,你回去后,要马上到北京,向毛泽东作个通报。如果中国共产党不同意,你就不能采取任何的军事行动。其实,金日成从内心深处就不想同毛泽东商量。他知道毛泽东不会同意,原因在于,中国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金日成迟迟不去北京,5月3日,斯大林坐不住了,就给毛泽东发电报,告知金日成同志到了我这来,谈了一些问题,具体谈话内容由他当面向你汇报。5月12日,他又致电什特科夫,催促金日成尽快赶赴北京。5月13日,金日成秘密抵达北京,并会见了毛泽东。俩人一见面就发生了分歧。金日成非常兴奋,说“毛泽东同志,斯大林同志同意了我们的作战计划,我刚从莫斯科回来”,毛泽东说,我怎么不知道,我也刚从莫斯科回来。金日成辩解,那是你走了以后,我才去的!至此,会谈不欢而散,到底此事是真是假,是否经过斯大林同意,有待进一步核实。晚11点半,周恩来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根据罗申的回忆,他给斯大林拍了电报,说周恩来同志转达了毛泽东要求费利波夫,也就是要斯大林对此事给予证实的意见,并要求苏方迅速回电。

5月14日上午,斯大林答复:请转告毛泽东同志,鉴于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费利波夫同志同意了朝鲜方面的意见。但此事一定要经过毛泽东同意。如中共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朝鲜的统一事业和南朝鲜人民的解放就要推迟。到底怎么办由你们共同商定。5月15日,毛泽东、金日成再次举行会谈,此时,毛泽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向金日成解释说,我不是不支持你解放南朝鲜的想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咱们走的是一条路。我最初的想法是,待台湾、西藏解放后,再把部队调到北方,施以援助之手。既然你同斯大林同志商量好了,你可以先打。需要什么,你说句话。金日成一拍胸脯,我需要的一切,斯大林同志都给我了,说罢便扬长而去。毛泽东很不高兴,也显得十分尴尬,当着苏联大使的面,便没有发作。

这里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计划是怎么制订的,苏联顾问又怎样同朝鲜人民军协商的,等等,这些情况在北朝鲜一些叛逃人员写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在此,就不细说了。

按照苏联顾问的原定计划,攻击于7月份开始。后来金日成不同意,坚持将时间提前到6月25日,一则考虑到6月25日是个周末,对方处于松懈状态,可以达到突袭的效果,二则考虑恐天气有变,再拖进入雨季,不利部队的展开。这样,朝鲜战争就于6月25日拂晓爆发。

战争的进展确如金日成最初设计的那样,这可以从解密的档案和往来电报中体现出来。有关细节不再叙述,在这里仅说下大致过程;人民军仅用了4天就攻占了汉城,金日成得意非常,因为在此之前,朝鲜人民军还没有过打仗的经历。在给斯大林发的电报中,他说,汉城已被占领,我准备把总部搬到那里,同时也希望苏联顾问团随我进驻,并在那里庆功。斯大林看到电报,十分生气,说你只是占领了一个小小城市,而南朝鲜军队正在向南逃窜,当务之急是抓紧追击,还开什么庆功会?金日成如梦初醒,赶快组织部队实施两线追击。但为时已晚,此时美国参战了。美国的参战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预料,尽管他们调动大批的陆军赶赴战场异常困难。第一支赴朝的部队有一个营的兵力,于7月5日由飞机空投在朝鲜的大田,当场就被几十万如洪水般的人民军消灭。地面是如此,天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国空军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压倒性优势。天上飞机密布,可以任意地轰炸地面目标。根据现存的战报,大概在参战的头两天就将朝鲜人民军空军彻底摧毁,美军取得了战场的制空权。人民军本身就没有打仗的经验,依靠的是苏联顾问,在人民军部队中,苏联顾问是从排长、连长直至司令逐级配备的,人民军士兵从齐步走直至实弹演练,也全部由苏联顾问负责训练。但在战争爆发的前夕,斯大林却命令苏联顾问不得越过三八线。因此,人民军在突破三八线,特别是向南追敌,遭到空中猛烈轰炸的时候,团长找不着师长,师长找不着军长,指挥系统失灵,全军大乱。在我翻阅的电报中,就有金日成发给斯大林的一封电报,他希望斯大林能够允许苏联顾问越过三八线,下到人民军部队。斯大林起初没有同意,但什特科夫答应了金日成的请求,并表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因为他身在朝鲜,深知前线的实际状况。从我找到的一封电报看,斯大林对什特科夫做出的许诺非常不悦,他责备什特科夫,你是苏联的大使,不是金日成的大使。既然你已经答应,我也就勉强同意了,军事顾问可以越过三八线。但要记住一条,全部脱掉军装,以记者身份过去,打死概不负责。随后,斯大林又补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什特科夫,必须保证不能有一个人被俘,即使被打死,尸体也要弄回来。像类似内容的电报特别多。

还有一件事情很可笑。战前,斯大林无偿援助了北朝鲜一批军舰,苏联水兵在将舰只开到朝鲜港口作了交接后,就准备走人。金日成不同意,说你们不能走,你们走了谁开船?于是,他就给斯大林拍了电报,请求把水兵留下。斯大林答复:绝对不行,我们可以训练你的水兵,但我们不能留下一个人。同样,苏联援助了北朝鲜几千辆汽车,由于司机严重缺乏,在战争开始后,周恩来也是先向苏联要驾驶员,苏联不管,说给你办驾校没问题,派司机没门。无奈,周恩来就紧急动员东北的司机赶快过去,以解燃眉之急。上述情况其实就反映一个问题,斯大林不想跟美国直接对阵,他在私下可以提供任何帮助,要枪给枪要炮给炮,但就是不能出面。这个也特别类似于当时中共打台湾的情况。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金日成顶不住美军的攻击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请中国出兵。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一封拍发于7月2日电报体现了这方面情况,电报的内容很简单,罗申问周恩来,美军已经出动,你们有什么打算?周恩来答复,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现已集结三个军在东北,随时可以出击。但我们出动陆军,苏联则必须给予空中掩护。7月5日,斯大林回电,可以。不过,他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如果敌军越过三八线,那么中国军队必须出动,苏联方面出动空军进行掩护。在档案解密以前,中俄学者为此争吵不休。中国人认为斯大林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原本答应出动空军,后来又不给了,俄国学者反驳,斯大林从来就没有答应过。现在看来此事是存在的,但这个背景比较复杂,斯大林说的也很含糊。出动空军掩护,是什么意思?此后,斯大林也有自己的解释。7月5日,中苏双方就出兵问题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随后的情况更是出乎人们的预料----毛泽东急于出兵。

关于东北边防军的问题,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7月2日,周恩来和罗申商量中国有何打算的时候,没有任何文献可以证明东北边防军在那时已经成立,而7月7日,下达的命令是以东北边防军的名义作出的。我推断,在美国刚刚出兵之时,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准备成立东北边防军的事宜。否则,周恩来就不会在7月2日作出答复,随后中央领导人于7月6日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国防会议,于7月7日做出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因此,可以说,成立东北边防军是毛泽东同周恩来提前酝酿好的了。

毛泽东要求军队立即做好随时出击准备这一点,已被《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军事文集、去年刚刚出版的周恩来文稿以及前苏联的档案所证明。在相关档案解密以前,人们还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赴朝作战是毛泽东主动提出的,只是中国的一厢情愿,而金日成本人却没有让中国提供帮助的任何想法。事实却与之相反。当战争进行到7月底8月初的时候,金日成遇到了巨大的军事困难,急盼着中国能够出兵参战。前苏联档案的解密和苏联大使馆、外交部往来电报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金日成是这样跟什特科夫大使说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可以出兵援助李承晚,而毛泽东怎么就不能援助我呢?你能不能向斯大林同志反映一下,请中国赴朝参战。过了几天,金日成再次找到什特科夫,说现在情况有些不妙,恳请中国同志能够出兵。8月20日,朝鲜人民军打到洛东江,抵近釜山。此时,双方对峙相持,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毛泽东给苏联和北朝鲜同时拍发了电报,指出战争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刻,人民军的后方供给线拉长达几百公里,存在着美军在后方登陆的极大可能。其登陆的地点不是在仁川就是在元山。仁川、元山均处于三八线附近,元山位于东海岸,稍靠北,仁川位于西海岸,稍靠南,对于登陆地点的估量,毛泽东预测的非常准确。最初,毛泽东主张,人民军要大踏步地向南攻进,中国军队负责坚守后防线。8月20多号,毛泽东再次电告,战事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军应该全线撤退,否则就要落入敌人的陷阱,难以自拔。如欲坚持,中国可以帮助防守三八线。金日成不敢自作主张,找到什特科夫。此时,斯大林对战况毫无进展感到急不可耐,来电鼓劲,金日成同志,干革命最需要的就是坚持精神,你们遇到的困难与20年代苏维埃遭受14个国家武装干涉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你们要挺住。

9月15日,七万人的美国部队在仁川成功登陆。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仁川的水文地理情况。仁川海滩非常浅,常人趟着水就能走出海滩几百米。通常情况下,船只无法靠岸。只有在一年之中出现的四次大潮,才有登陆的可能。在涨潮的时候,船只要靠到月尾岛,再换乘小船,然后才能登陆。从潮起到潮落,相隔只有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内,如果登陆不及时,船只就会搁浅海滩,成为守岸部队的活靶子。因此,在仁川实施抢滩登陆要冒着极大的军事风险。麦克阿瑟提出在仁川登陆的计划,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是疯狂之举。麦克阿瑟却坚持了登陆的意见,使登陆抢滩最终一举成功。美国军史上说,仁川登陆只有五千分之一的成功几率,麦克阿瑟幸运到了极点。

美军在仁川的成功登陆,使整个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仁川距离汉城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此时,美国登陆部队兵分两路向汉城加速推进,情况变得非常危急。9月17日,周恩来紧急召见朝鲜驻华大使,对大使说,美军已经登陆仁川,情况危急,朝鲜政府需要中国做什么,请金日成同志明说。虽然周恩来没有直接言明出兵的事情,但话中却隐含着这层意思。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十分清楚,遂于9月19日,组织召开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紧急会议,讨论研究是否请中国出兵援朝的问题。我所看到的会议记录表明,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国再不出兵,朝鲜就会落入危亡的境地。金日成在会上表示,苏联方面对朝鲜施以大量的人员、物资和金钱帮助,而现在又要寻求中国的援助,怕斯大林同志产生误解,向苏联同志无法交代,必须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因此,这个会议没有做出决定,草草散会。会后,金日成又找到什特科夫,说三八线现已无人防守,请转告斯大林,是否同意中国尽快出兵。

在什特科夫转达金日成的意见后,苏联方面一直杳无音信。9月27日,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此时,人民军大约40万人从洛东江到釜山一线,陷入了美军重重包围之中。没有一个整建制部队撤回北朝鲜,个别零零星星逃回的,也被金日成处决。汉城已被占领,三八线没有设防,如果美军决定越过三八线,北朝鲜就会面临灭顶之灾。金日成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的身上。如同以往一样,金日成坚持向斯大林写信,提出请求,并请苏联大使代为转交,苏联大使没有应允,建议他直接给斯大林拍发电报。9月29日,金日成拍发的电报内容如下:斯大林同志,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为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坚持战斗,表现得英勇顽强,决心流尽最后一滴血。目前,人民军已无力抵抗,请求苏联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如果您感觉这样做不方便,能否帮助我们组织一支国际支援部队。10月1日,斯大林回电:金日成同志,最近我在南方疗养,对于朝鲜发生的事情不甚了解。看来你们确实遇到了困难。我以前说过,在朝鲜问题上苏联是不能出兵的,我看中国出兵最为合适,此事由我同毛泽东商量,静候消息。同日,斯大林就给毛泽东发了电报,内容基本一致:毛泽东同志,最近我在南方疗养,对于朝鲜发生的事情不甚了解。金日成同志来信说,他们已无力抵抗。你说过,你们已集结了几个军。我认为出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你考虑如何?请见电回复。

金日成接到斯大林的回电,读后大为失望,斯大林明摆着是不想帮忙。于是,他紧急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亲笔书写一封信,请中国出兵援助,并派专人直接送到北京。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接到了斯大林的电报,他于10月2日凌晨3点,连夜起草了回电文稿,内容非常详细而且特别长,大概有8、9页之多。这个回电内容在以后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上作了刊登。其大致意思是,我们已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随时可以出动三个军,第二批次还可以出动三个军的兵力,且部队可于10月15日集结进发。在回电中,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队的武器装备较差,亟需苏联给予补充;第二,鉴于中国尚无空军,中方只能调动陆军参战,苏方必须将空军组织到位。鉴于涉及的事项重大,毛泽东在文稿起草后,没有立刻发出,必须等到天亮,由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在扩大会议上,经与会人员讨论研究,大家提出反对意见,绝大多数认为出兵参战没有道理,我们没有战胜美军的把握,去了再被打回来,何必!

毛泽东看到大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就把同意出兵的草稿收了起来,但秘书们对毛的举动毫不知晓,在归档整理文件的时候,以为是已经发出的电报,遂送到档案馆留存备查。于是,在此后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就出现了中国于1950年10月2日决定出兵的信息。 1995年12月2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突然刊登了一个消息,说在俄国发现了一封毛泽东于1950年10月2日发给斯大林中国不能出兵的电报。当时,史学界已经形成了这个的看法,就是在1950年的10月2日,中国就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这则消息的刊登和俄国档案的出现,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俄国学者认为,中国方面的档案纯系编造,与事实严重不符。现在看来,真实的情况是,毛泽东将尚未审议通过的出兵草稿收了起来,并未发出, 1950年的10月2日,中国也没有作出出兵参战的决定。10月2日晚,毛泽东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共中央召开了会议,集体讨论了朝鲜问题,多数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基于我国面临着战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在部队中还存在消极厌战情绪,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加之各民主党派对出兵朝鲜存有异议,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出兵的条件。不过,毛泽东还有一句话:但这还不是最后决定,中共中央还要开会讨论。他说的是实话,因为毛泽东本人始终有出兵朝鲜的想法,只不过,在当时,他没有想到其他领导人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政治局决定于10月4日到10月5日,召集由各大军区负责同志参加的扩大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时任西北军政主任的彭德怀在接到通知后,还不知道会议的议题,就立即乘机赶赴北京,此时,他还抱了一大堆图纸,以为中央是同他商量西北大开发的事情。由于天气恶劣,飞机难以正常降落,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才赶到中南海。推开会议室的门,他才发现气氛不对,原先政治局开会,大家都是有说有笑,今天却都低头沉闷不语。据彭德怀后来回忆,他在会上没说什么,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晚上,他住到北京饭店,大约九点钟,邓小平到了住处,说:老彭,出事了!朝鲜要打仗,主席坚持出兵,大家都表示反对,你说怎么办?明天上午九点,主席在丰泽园,要单独见你。这一夜,彭德怀辗转反复,难以入眠,思考着问题,如果毛主席要点将,自己到底承担不承担这个责任?第二天上午九点,彭德怀在丰泽园见到了毛泽东。交谈间,毛泽东问彭德怀:老彭,你说该不该出兵?彭德怀已经思考了一夜,回答:主席,如果苏联完全撒手不管,咱们就不出兵;如果苏联是半撒手,能帮一把,那中苏联合起来跟美国人还有一拼。毛泽东听后一拍桌子,老彭,等的就是你这句话!斯大林已经答应出动空军。走,咱们现在到会上说。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其前奏来自于毛泽东同彭德怀的这番对话。这个对话内容记载在《彭德怀自述》中。而在政治局会议上,与会人员到底讨论些什么,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记录。杨尚昆、聂荣臻的回忆录只反映了一些出兵前的情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