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写给企业家的肺腑之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世界有目共睹,在中国企业迅速成长而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整个世界突然惊醒了,原来我们(包括中国人本身)对中国企业的了解竟是如此之不足。而我们的商学教育基本上而言也是失败的:中港台三地的主流高等学府仍然使用美式的教材来教育和培训企业家,而更为不解的是一些大学竟然以奖金激励方式要求教授以英语教授美国式的教材!
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对于管理知识的饥渴已远远超过了美式教材所能给予的。以我个人的亲身经验而言,2002年以前,从国外请几个商学院教授来给EMBA或MBA上课是当时的时髦,学生也喜欢听外国教授讨论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等等课题。但是2002年以后,一切都突然变了,我作为最前沿EMBA教学的教授感触最深,而且心理压力也极大,因为国内企业家们已经不想再学国外的教科书了,也不想听国外的案例了,而几乎是一面倒的要求教授讲授中西合璧的中国企业案例。长江商学院的项兵院长有一句名言:“世界级的CEO是稀缺资源,而能教授世界级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资源”。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本身连一本有关中国企业案例的书都没有,何必奢谈如何教授世界级的CEO呢?
当然,我无意在此处探讨如何成为大师级的教授,我希望将中国企业为主体的案例介绍给企业家,希望将国人最渴望学习的中国案例摆放在企业家面前。
我所讲的案例和哈佛案例完全不同。哈佛案例基本上是和案例企业充分沟通,因此是以报道为主,而不注重分析。我常常开玩笑说哈佛案例实际上是替案例企业做广告。当然哈佛案例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学员了解案例企业本身自述的经营思维和运作手法等等。
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案例风格,我希望完全以客观的财务数据来分析这家企业,而且我不和案例企业的领导交流。具体而言,我的案例着重于利用企业所披露的财务资料来分析这家企业的运作手法(我称之为“运作”)和战略思维(我称之为“整合”),而不是企业本身如何说——这是和哈佛案例最大的不同点。
我讲一句比较客观的描述:被列入哈佛案例的企业普遍感到骄傲与光荣,被列入我的案例的企业普遍感到紧张与不安。
我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融合多年研究中积累的丰富资源,结合最新市场环境解析企业经营个案,希望能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最大的借鉴性。
2007年8月5日星期日
郎咸平:写给企业家的肺腑之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