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论坛交易烦乱,大家都忙着赚钱买东西,很少有人出来说一些帮忙的东西。
爱机今天比较闲,所以随便写一篇文字,作为对比我还菜的鸟的一些指引。至于纰漏处,因为爱机本身就不懂什么,也不必批评我了。
如果黑名单里不幸有你卖的机器并且说的不真实,请PM我,我会改掉。有哪个斑竹觉得我说的话有点用,可以加个精什么的,哈哈。
爱机是个卖手机的,也算是懂些。其实过手的小DC也如流水,不计其数。手机DC,两者其实命脉相连,唯一不同的是国产DC是没办法赶上国产手机的。
根据2006年的DC发展,爱机觉得未来的DC走向可以预计。我们站在这个进化超快的时代,该如何把握手中的荷包?
DC和MD不一样,不会在某年被全系列淘汰,不会在某年被XC(相对于DC的新产品)完全取代。那么该买便宜的新机器呢?还是该买相对比较贵的老机器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对新款的机器的优点做一个肯定。新款机器的优点有:
1 屏幕变大并且象素变得很高并且节能做的不错(大家对这个进化感到一至满意对吧?我觉得2。5寸就够好,但是3寸不牺牲效果和待机我也可以接受。
2 机器外观设计趋于工业完美(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吧?东西都是越做越精致了。不信把你引以为傲的717拿到828面前,你是否会觉得按钮做的有点少?镜头做的有点单薄?)
3 对焦速度和系统响应速度和开机速度接近专业水准(从开机到可以按快门不到一秒已经是最低标准了吧?预览5M的大图片无间断感的感觉也有了吧?对焦不用等待的体会也多了吧?)
4 电池待机时间变很长(和早期的4节5号电池的机器比,现在机器真的可以省掉光学取景了,谁让咱有电呢)
5 CCD 尺寸标准和镜头制造工艺提高了(这个其实不算是什么好事情。。。。)
6 全面硬件防抖(恩,这个是2006年的特色)
7 全面象素提高(真是垃圾进步啊,对小机器来说 700W有用么 1000W有用么?)
8 卡片机手动功能大部分被情景模式取代(可悲啊,多达30种情景模式,相机上简约的就剩快门了)
OK 我们看了新低端消费相机的进化方向,发现新相机更多的进化是为了争取普通消费者(菜鸟)市场。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是低端的旅游或者家用相机啊。。。。给你设手动简直是浪费钱。有那闲钱不如降200元好卖些。
那么身在家电论坛的我们到底是属于什么层次的消费者呢?
我觉得我们是这样的人:有穷人的钱包,有富人的眼光,有专业者的直觉,有眼长手短的水平。
我们是这样的人:我们给亲戚朋友买傻瓜卡片,我们自己买带手动功能的小机器。我们给亲戚朋友买高象素,我们自己400W也OK。我们的原则是:不买SB才买的机器。
根拒刚才新机器的优点,我们很容易推出老机器的优点缺点。
1 做工和工业设计粗糙(尤其是塑料机身的廉价机)
2 屏幕超小
3 机器相对很费电
4 系统反应慢,菜单设计不合理,开机速度超慢。
5 像素太低
6 体积笨重,手感不好,美感不好。
根据几个常见的机器,爱机做一个简单的金字塔。
T1 T7
S45 S80
IXUS400 IXUS 55
S4I Z1
Z40 Z600
P72 P100
这个金字塔是随意写成的,就是表达一种对应关系。可以看出:离现在越近的高端老机器,和新机的差距就越小,太老的低端差距就更大了。
看下面这个长焦机的塔
FZ20 FZ30
F717 F828
S7000 9500
S602 7590
Z1(美) Z4(美)
FZ1 FZ5
F707 H1
因为用过的机器不多,所以这个塔看起来有点不协调。同样说明:越靠后的机器,在性能上可以可新款一拼。个人认为象 F717、FZ10、S602 这样优秀的长焦机,在性价方面完全可以和现在新款相对的机器叫板。但是请注意这些全都是当时的高端。(同时说明厂家在旗舰机器的设计上非常注意技术上的寿命)
象S45、IXUS500、F700、T1 这样优秀的便携带机更是和现在新出的 T30、IXUS 60、Z3、S9 之类的卡片产生威胁。
但是象 F707、FZ1、PRO90、S1IS、美能达Z1、S30、IXUS 300、A70 这样的曾经的经典,因为很多因素(性价比,象素,电池)必须放弃了。买回家后再过半年。可能卖都不卖不出去。
而象 FZ10、717、602、S7000、S45、T1、FZ5、G2、G3、V1 这些二手的中坚力量,因为强大的性能和口碑,可以战斗到消失。值得购买。
而象 FZ20、T3-T7、S50、G6、V3、Z3(美能达) 这些过渡升级产品都是厂家骗钱的,所以非常不值得购买。(性能进步很小,多是象素提高。二手暴贵)
而 F828、9500、F810、F10、R1、FZ30、S2 IS、PRO1、S80 这些在设计上和性能上有革命的提高,并且在血统上一脉相承,值得购买。
现在乱乱的奉上爱机用过的机器的一些评价和推荐程度,有些不准确因为只过了下手。可以作为参考。
1 S602(极力推荐,几千元的大家伙现在是白菜价。600W的差值延长了它的寿命。手动成象手感待机外观全优)
2 S7000 (不仅仅是象素升级,系统的进化和操作优化也是很大的。另外S602本来就很完美,所以外观变化不大是很正常的)
3 FZ10 (完全可以和S602 PK的全能机器,机身也是超级完美。并有抗震可以使它永存。缺陷是没有对焦辅助灯,手持感觉不很好)
4 FZ20 (FZ10的象素升级版本,仅仅增加了对焦辅助灯和漂亮的握手。在性价上是鸡肋。)
5 FZ30(全面的FZ系列的升级,唯一的遗憾是牺牲的全程恒定光圈。但是说不准你用不上)
6 S9500(S7000的终结者,真正的高端设计,全无缺陷。高速开机和类似单反的高素质头,但是听说照片有点不艳丽)
7 F505V(该淘汰的老机器,成象不输给现在的长焦机。但是电池只能支持30分钟,屏幕对比度很差。机身多处缺陷)
8 F707(和F717基本一样,据说色彩还要好,但是其实差距不明显。不支持大卡。双面卡暴贵)
9 F717(老机的王者,在各方面都有特别的设计,成象手感都优异,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有特殊的优势---清晰度,拍摄中光变的等)。但是F717在回放的时候看出处理器的速度很慢,也许是717最大的遗憾吧。)
10 SONY V1 (真的可以看成是简化版本的717,有着丰富的手动功能,激光全息对焦。最大的缺点是电池只能用半个小时,并且超级厚)
11 美能达 Z1(处理速度和对焦速度都很优秀的机器,成象效果好。机身设计怪异,不好看。电池一般)
12 尼康5700 (传说中成象超级好的机器,但是无数硬件缺陷让你摄影全无乐趣。待机短,反应超慢)
13 尼康8700(类似单反的全手动设计。但是屏幕效果很垃圾导致你无法判断是否拍摄成功(绝对的设计缺陷,回放就很清晰,但是取景是完蛋的)。另外这个机器的功能复杂 上手很困难)
14 尼康的8800(8700加了防陡,效果很不好。也许和快门速度有关)
15 佳能G2 G3 G5 (这个系列里面佳能G2是很难掌握的,需要通过熟练的操作来躲避硬件的缺陷。G5基本上很完美,机身设计很成熟)
16 PRO90 (真的是很经典。难以重现了。极品的镜头。但是象素游走在淘汰的边缘,并且很费电。屏幕和系统今天看都很垃圾了)
17 S1 IS (大垃圾。紫边王。但是如果很便宜的话买回去是个好相机。因为它是被设计成接替PRO90的。在短焦区域的成象和锐度和G2有一拼)
18 S2 IS(进化版本,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感觉上真的好象A80换了个鸟头。不喜欢)
19 佳能A系列(A70-A95,可以说是佳能民用经典,尤其是A70的性价。但是这个系列的机器超级笨重,非常不爽)
20 佳能 IXUS系列(三位数)(从早期的A200 IXUS系列的机器就是以体积取胜,并且有着类似S系列的成象。)(但是从IXUS400以后,就落后了)
21 IXUS 55 60 65(绝对的卡片王者。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T系列那是给小孩玩的)(超大屏幕+优异的成象+超快的系统速度)(机身设计充满工业美感,和IXUS500是完全不一样的,IXUS50 就是技术分水岭。)
22 SONY T1(非常中性的机器,做工良。百平衡准确,锐度优秀。但是因为是浅望式的镜头,所以画面的深度很一般,卡片机头申不出来的也就这个水平了。
23 SONY T3 T5 T33等(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升级,成象比T1退步)
24 T7 T9(T7 在手感方面很糟糕,太薄了。T9不错。是除了 T1 T5 之外的好选择。也很漂亮)
25 尼康S1 S2 S3 S4 S5 (NIKON在卡片机领域真是糟透了。S系列简直是T系列的姐妹系列毫无特点。看起来俨然就是T3。顺便说下,什么卡尔蔡丝,什么尼柯尔,在旁轴和长焦上还有点号召力,面包和卡片纯粹扯淡的。)
26 宾得 S4I (到今天都可以说是最小的DC,俨然一盒大火柴。成象是不咋样,但是真的是小的没话说。送人最好的选择)
27 CASIO Z5 Z40 Z50(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薄薄的外壳粗粗的做工,简直是一按就瘪了。屏幕虽大但是超级粗,你都看不清你照的是啥。白给我都不要。不过电池值得一夸,确实很长)
28 CASIO Z600(真的是进步好多。做得相当的精致,简直是工艺品。多方面有进步。但是成象还是那个死样。我看CASIO要是想好就换CANON的头,跟宾得混就是个死)
29 宾得 S5-Z(除了成象其他都超级优秀的小机器。很漂亮。适合旅游用。另外这个头也是渡了层膜优化过的,噪点好点了。)
30 三星的全系列小机器(用三星头的三星机器千万不要买,成象能恶心死你。另外三星的东西虽然做工很好,但是不细致。具体你想一想韩系的MP3就知道了,就那感觉。机器空空的。)
31 最恶劣的头排名。最最恶劣的是 SONY 自家头 然后是三星自己头 然后是宾得头
32 SONY P5 P8(这两个机器做工算不错,成象很一般。值得注意的是P10靠近的不是P8,而是P100)
33 SONY P71 72 73 等等P系列双数(纯垃圾,懒得评价了。也许明基现在的机器都比这些好)
34 P10(可以看成是P双数的机身和P100的系统,不推荐买,要买就买P100。很好)
35 SONY W1-W5(W系列冷眼看去就象是V系列的进化,实际是缩水。少了N多功能。电池屏幕倒是好不少)
36 NIKON面包机系列(买这个系列的很简单,只要是金属机身的就买,不是的话你就多看看测评吧。。。多半长得和玩具一样,没手感)
37 柯达(这个牌子的进化路线不是直线,是很夸张的跳跃。早期臃肿的DX系列可以PASS了 除了色彩鲜艳没什么优点。自从采用施家的头以后机身转由日本设计,成长很快。LS系列全部都很值得买,因为便宜。又是全金属的)
柯达的长焦机也是越晚的越好。在机身的做工方面,除了P850以外,其他的都无法拿到朋友面前去显摆,因为太粗糙了。Z740 和Z7590 成象和操作都还好,就是屏幕有点黄,颜色有点绿。
38 富士的低端长焦-除了S5500 其他的根本不是简化版本,而是变形版本。就是说根本不是长焦机的档次。S3000之类的性价还凑合了 因为700多元确实也没什么长焦了。
39 富士的新款金属小DC,可以说款款都是精品啊。。。尤其是F11。我不是夸富士,但是那玩意你一上手就发现舒服-----真舒服
40 我心中的经典--F700 和F810。两者的区别是CCD以及宽屏幕。F700的全焦段成象在画面上和S7000有百分之98的相似。确实很NB。F810是宽屏幕的,一年了2手的才掉了300元,好不好自己体会吧。
41 奥林巴死的机器我用的不多,这里就推荐 C740、C750和 5060 卡片我用过几个成象锐度很好,早期的奥机菜单不怎么样。
42 落了佳能 S40 45 听说从50开始成像就垃圾了,S40 45 可是得过很多大奖一代名机。没钱的哥们最好买S系列的练手。有S系列去买A系列是不是太傻了?
本来我还可以写更多的机器,但是我手酸了
最后:
如果我有400元 我就买 A70
如果我有500元 我买个富士的老SUPER CCD的 300W的机器(随便哪个都行,状态好就可以)
如果我有600元 我就买个柯达 LS系列的金属的施耐得的头的
如果我有700元 我就买个IXUS 400
如果我有800元 我就买 S40
如果我有900元 我就买F700
如果我有1000元 我就买个状态好点的S602
如果我有1100元 我就买个FX8
如果我有1200元 我就买个 Z740
如果我有1300元 我就买S5500
如果我有1400元 我就买个黑的FZ10
如果我有1500元 我就买IXUS55
如果我有1600元 我就买F717
如果我有 1700元 我还买F717
如果我有 2500元 我就买93新的 S9500
如果 我有2700元 我就买F828
如果我有2900元 我还买F828和配件 我也不买PRO1
如果我有钱 我也买R1 我也不买单反因为我只有钱而不是钱
另外我有多钱我也不买三星的 另外如果让我必须买个CASIO的 我只买Z600
------------------------------------------------
看了大大們"熱烈"的討論......內心真素感動......
但也思考到一般人很少會再加買閃光燈.....以及難以割捨等原因......
就容小弟多加(第二推薦)如何......以下.....
100萬畫素………Olympus E100RS.....第二推薦:???
200萬畫素………Olympus 2100UZ.....第二推薦:nikon 950
300萬畫素………Canon PRO90IS.......第二推薦:Fujifilm S602
400萬畫素………Canon G2................第二推薦:Canon G3
500萬畫素………KM A1......................第二推薦:Sony F717
600萬畫素………Fujifilm S7000..........
700萬畫素………Olympus 7070WZ....第二推薦:Canon G6
800萬畫素………KM A2......................第二推薦:Sony F828
900萬畫素………Fujifilm S9500..........
1000萬畫素……SONY R1...................
以上.....不知大大們以為如何.....
ps:有大大提到用畫素區分不妥......小弟也認同此點......部分像素僅列一台
400萬像素的F200,如果不用外接閃燈的話,其實G3不一定拼的過
500以及800萬像素加入A1/A2就很難把Olympus或是SONY機種加入了,畢竟鏡頭在紫光抑制上面強了不少以外,焦段也較好
200萬象素的王者應該是Olympus 2100UZ
100萬像素則是Olympus E100RS稱霸
300萬像素即使考慮進去S602種種功能,大概也稱不上王者
王者此時就得比功能摟,以當時的專業來比,那大概是PRO 90IS
成像能力來比,應該是KODAK DC4800,CASIO QV3500EX,MINOLTA Dimage5<=這台犯規,因為其實是500萬像素的Dimage7的低像素版本
如果加入連拍能力來比,是當年的MINOLTA Z1,12FPS UHS連拍.到三百萬像素的年代開始大概是百家爭鳴的狀態
不過以最早的名單來看的話大概還是得選PRO 90IS
400萬像素也很難講
如果總體來說的話,400萬像素還有Z3這種怪機,配備了AS防手陣
但是如果追求成像品質的話,SONY S85算相當不錯的機器,G3反而討不到什麼便宜
F200更是當年唯一配備AD LENS的機種,在紫光抑制上面算是壓倒性的勝利,畫質上也是可圈可點
G2再這個等級上面的表現一樣很好,擴充性也強
這個級距上面小弟會投兩票,S85/G2(其實這兩台用的鏡頭都是CANON G1時代的鏡頭)
500萬像素大概不用選了,A1應該是稱霸的,只要你善用他的機身能力,多用RAW寫入,基本上算是無敵狀態
更別說內建無線閃燈觸發,內建AS,28mm起跳,7X光學變焦,可以拉下的LCD,同步熱靴接孔,還附贈無線的TTL HSS等等,犯規到極點
不過如果討論隨身機的話,KONICA KD510Z堪當是這個等級的王者,另一台則是MINOLTA F300
兩台都以鏡頭著名,不過要我選的話會選KD510Z,雖然逃避不了紫光魔咒,但是在耗電量上面表現卻很讚
只是這篇討論串選的應該是王道機,所以也只能投票給A1而已(F717落選在於多數功能上面,單純比光學品質的話應該互有勝負)
600/700萬像素其實後來並不是主流,旗艦機種並不多,所以小弟不熟
800萬像素的話,有SONY完整"CLONE" Dimage7系列出來的F828,以及更進一步想擺脫對手的A2
這個級距有兩台可以選,不過小弟會直接投給A2吧,同樣是閃燈以及鏡頭的勝利,不過另外附加了更快速的寫入(和DSLR有的拼),以及VGA解析度(號稱90萬像素以上)的EVF,比專業的話很難比的過
不過如果要長程大砲的話,NIKON 8800倒是很猛,10X光學順便加上大型CCD,附贈VR,算是NIKON在DC時代後期的反攻作品
800萬像素要選的話小弟投A2
900萬像素!???
9500算是完敗機種,因為他的解像力實在是"太爛了",從以前到現在沒看過這麼爛的解像力
甚至會覺得這種光學品質會不會是SAMSUNG PRO815和FUJI 9500互相貼錯牌的結果
只是...結論是...那的確是FUJI Orz,認了吧(PRO815是800萬像素的機器,不過令人驚訝的是
解像力出奇的好)
這裡投廢票
千萬像素的話,大概也只有R1可選,R1也沒有辜負千萬像素王者的品質
雖然功能上已經沒有前面的800萬像素A2或是500萬像素的A1那麼猛,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光學品質
利用APS-C的CMOS來達成逼近或是勝過DSLR的光學品質來稱霸
(DC沒有反光鏡,可以利用這點使的鏡組逼近感光元件同時達成像場的平坦,RF機也是利用這點,所以廣角的品質一直都勝過SLR)
有謬誤的話請指正
8080依然有紫光問題無法克服
CANON號稱有L的PRO1也是同樣的問題
PRO90IS選他的理由當然是畫質,該鏡頭和2100UZ以及E100RS用的是同款
也是OM DC中唯二具有真正防手震能力的機種,鏡頭來源是CANON
PRO90IS之所以小弟會認為最強的理由在於擴充性強,鏡頭也相當好,重點是成像上面也很不錯
和後來的"偽"頂級機如G系列以及PRO1比起來,可以說大概只有這台有"資格"被稱為頂級機
至於G3???個人對那顆剛出的鏡頭評分有疑慮啦,但是G1/G2使用的鏡頭的確是相當好
也賣給不少廠商,號稱ZEISS認證的SONY S85/S75就是和CANON買該款鏡頭的,另外EPSON以及HP和CASIO都有拿過該鏡頭做過頂級機
說到畫質的話,小弟不覺得G3有勝出
--
原色CCD!???大家都是原色,小弟列出來的哪台不是原色CCD阿,F828除外喔
要說高倍光學的話目前最高倍的是SAMSUNG PRO815,而且15X光學是從28起跳,畫質卻出奇的好
至於2100UZ用過的大概都會同意這台是吃電怪獸,並沒有想像中的省電,應該說是耗電才對
至於最佳CP值!???
小弟會頒給去年中的時候的MINOLTA Z1
因為一台當時最低價格只要3500就能弄到二手,新品只要4.5K
而且可以配備TTL閃燈,60FPS的LCD,高速錄影以及對焦,以及很變態的省電能力
要頒另一台的話就是KODAK Z700,今年初有過2990的超低價格,性能也算是價位帶中可圈可點了
不過如果討論的是王道機,其實不太應該加入價格限制就是了
-----------------------------------------------------------
数码相机_大光圈DC排名
做大光圈真的很难,现在光圈缩水一个比一个厉害,最近发现连一贯大光圈的松下也缩水了-----大光圈成本太高,懂行的人太少,何必呢?
光圈大个半挡,身价陡增,使用起来,不过是在暗光条件下能多出半档的曝光余地,现在都有防抖了,还提高感光度,还加镜片,效果不比大光圈来得明显?
可惜现在体会不到DC大光圈的感觉了,放心的光学素质,柔柔的背景.闲话少说.
第一名:奥林巴斯 2040,3040,4040,5050
这可是很多年前的神话,奥林巴斯把这几个机器的光圈做到1.8,几乎是标头的光圈,惊世骇俗.当年多少人为这个光圈所倾倒,更让人惊异的是,3倍变焦端,光圈达到了2.6,恐怕再不会有相机敢这么做啦.到了7070,神话截止
第二名:索尼 F707/717
风靡一时的机器,被誉为人像最好的DC,因为有在广角端2.0的光圈和在5倍(37MM) 2.4的光圈,如此之大的光圈对于拍人像来说再合适不过,加上索尼的机器天生把人能拍得白白净净,怪不得每次系里拍合影,不用数码但凡,而用老707了。
第三名:佳能G
作为佳能的高端专业,佳能却能把这么好的机器做的中规中矩,没有外表的威猛,却把镜头,ccd,每一样都不含糊,特别是达到2.0的光圈,一直延续到今天。G6,如果今天还想要大光圈,只能找它了。
第四名:松下FZ10/20
松下长焦最引以为荣的就是那12倍变焦,2.8的恒定光圈。再加上防抖功能,松下的长焦系统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恒定光圈,让人首先想到尼康的小黑还有佳能的小白,就凭这一点,松下赚足了银子。后来30,50出来,恒定光圈不再,松下落得一个好名声,可以继续赚银子。
----------------------------------------------
数码相机_当今所有数码的微距能力排名
大概一年前,我们尝试用实际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十款常用微距DC的真实微距能力,时过境迁,当年号令天下的cP995, 5700,4500,602,S7000等已然消声匿迹,于是我尝试对现在尚可见到的数码相机的微距能力做了下计算.
我们我们以前的讨论 http://www.insect-fans.com/bbs/index.php?showtopic=3886
虽然,当年的众高人已经步入DSLR世界,但DC的一些特性,如景深,便携,细节等方面仍有优势,现在论坛中像kingfisher,butterfly,niuyang,liuye,集虫,自然等依然用他们手中DC拍出美丽的照片,在下不才,对以下DC的微距能力做数值估计.
所用照片数据来自www.dpreview.com
放大比计算方法采用对角线的数据计算.放大比为线性放大比,为 像大小:物大小
微距位置焦段平价
tele长焦mid中焦:优秀,很小的变形
wide短焦:一般,变形比较严重
canon 篇
多为短焦微距,一些新的A,S系列有很大的放大比,G系列微距在中焦,有很好的效果.
s3 is wide 1:3.8
s2 wide 1:3.5
s80 wide 1:8
s70 widw 1:8.9
ixus750 wide 1:7
ixus 50 wide 1:9.8
ixus 40 wide 1:9.8
ixus 700 wide 1:9.2
a700 wide 1:3.5
a620 widw 1:2.9
a520 wide 1:9.8
a510 wide 1:9.8
a95 wide 1:7.6
G6 tele 1:7.6
pro1 wide 1:3.8 mid 1:9.5
索尼篇
绝大多数放大比较小,一些高端机器在中长焦有比较好的微距.
sony
h5 wide 1:7.1
h2 wide 1:7.1
h1 wide 1:6.8
p150 wide 1:8.5
p200 wide 1:8.6
w7 wide 1:8.3
v3 mid 1:7.5
f828 wide 1:6.2
R1 mid 1:4.5
富士篇
大多是短焦微距.而且放大比不如以前
fuji
f30 wide 1:6.5
s9000 wide 1:5
s5500 wide 1:14
f10 wide 1:4.9
e550 wide 1:8.5
e810 wide 1:8.5
尼康篇
一部分保留了中长焦微距特点,而且有比较大的放大比,微距的尼康,亘古不变
nikon
7900 wide 1:4.3
4800 mid 1:3.8
8400 wide 1:5.2
5200 wide 1:5
8800 wide 1:6.9 mid 1:6.9 tele 1:7
8700 tele 1:3.1
柯美篇
美能达的微距是传统,在DC里也是这样,几乎一色的中长焦微距
konika minonta
z5 mid 1:8
a200 tele 1:7.3
a2 tele 1:5.7
z2 mid 1:8.4
a1 tele 1:5.6
松下篇
看来松下长焦行,微距不行
panasonic
fx01 wide 1:10.3
fz7 wide 1:7.4
fz30 wide 1:7.4
fx9 wide 1:8.7
lx01 wide 1:7.5 mid 1:9.4
fz5 wide 1:7.1
lz2 wide 1:9.8
fz20 wide 1:7.6
fz3 wide 1:7.1
fx7 wide 1:9.3
奥林巴斯篇
olympus
sp500 wide 1:6.4
sp310 wide 1:3.6
miu 800 wide 1:4.4
c8080 mid 1:4.5
宾得篇
pentax
a10 wide 1:8.4 tele 1:10
5i wide 1:8.1
kodock
可达篇
z650 wide 1:8.4
p850 tele 1:16
p880 wide 1:9.2
z740 wide 1:9.2
dx7590 wide 1:11
其它
casio
p700 mid 1:9.8
sumsong
pro815 mid 1:5.3
v700 wide 1:8.1
总结:
DC微距的实力是厂家光学微距实力的侧面体现,尼康,美能达,佳能排在DC微距的前三位,而在单反系统的光学中,正是尼康的老微距和防抖ED微距,美能达长焦微距,佳能百微,三雄并起的局面.作为入门的我们,用好手中的DC才是最关键的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二手DC消费个人指南、大光圈排名、微距排名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